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how translation:[None] [Modern Chinese] [English]
-> -> -> -> Gong Meng

《公孟 - Gong Meng》

Books referencing 《公孟》 Library Resources
1 公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謂也。若大人行淫暴於國家,進而諫,則謂之不遜,因左右而獻諫,則謂之言議。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為政,將因於國家之難,譬若機之將發也然,君子之必以諫,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若大人舉不義之異行,雖得大巧之經,可行於軍旅之事,欲攻伐無罪之國,有之也,君得之,則必用之矣。以廣辟土地,著稅偽材,出必見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兩不利也。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且子曰:『君子共己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鍾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謂不扣而鳴邪?是子之所謂非君子邪?」
公孟:
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自己抱著兩手而等待,問到他就說,不問他就不說。好象鐘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墨子說:「這話有三種情形,你現在只知其中之二罷了,并且又不知這二者所說的是什么。如果王公大人在國家荒淫暴虐,君子前去勸諫,就會說他不恭順;依靠近臣獻上自己的意見,則又叫做私下議論,這是君子所疑惑的事情。如果王公大人執政,國家因而將發生災難,好象弩機將要發射一樣急迫,君子一定要勸諫,這是王公大人的利益。如此緊急,如鐘一樣,雖不敲也會發出聲音來。如果王公大人從事邪行,做不義的事,得到十分巧妙的兵書,一定會用于行軍打仗,想攻打無罪的國家并據有它。國君得到這樣的兵書,必定使用無疑。王公大人用戰事擴充領土,聚集貨物、錢財,但是出師卻一定受辱,對被攻打的國家不利,對攻打別人的自己的國家也不利,兩個都不利。象這樣,如鐘雖不敲,一定會發出聲音來。況且你說:『君子自己抱著兩手而等待,問到他就說,不問他就不說。好象鐘一樣:敲擊它就響,不敲就不響。』現在沒有人敲擊你,你卻說話了,這是你說的『不敲而鳴』吧?這是你說的『非君子的行為』吧?」

2 公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實為善,人孰不知?譬若良玉,處而不出有餘糈。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之取也。今子遍從人而說之,何其勞也?」子墨子曰:「今夫世亂,求美女者眾,美女雖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且有二生,於此善筮。一行為人筮者,一處而不出者。行為人筮者與處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公孟子曰:「行為人筮者其糈多。」子墨子曰:「仁義鈞。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
公孟:
公孟子對墨子說:「真正行善誰人不知道呢。好比美玉隱藏不出,仍然有異常的光彩。好比美女隱住不出,人們爭相追求;但如果她自己進行自我炫耀,人們就不娶她了。現在您到處跟隨別人,用話勸說他們,怎么這么勞苦啊!」墨子說:「現在世間混亂,追求美女的人多,美女即使隱住不出,而人多追求她們;現在追求善的人太少了,不努力勸說人,人就不知道了。假如這里有兩個人,都善于占卜,一個人出門給別人占卜,另一個人隱住不出,出門給人占卜的與隱住不出的,哪一個所得的贈糧多呢?」公孟子說:「出門給人占卜的贈糧多。」墨子說:「主張仁義相同,出門向人們勸說的,他的功績和益處多。為什么不出來勸說人們呢?」

3 公孟:
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後行乎?其行然後服乎?」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縫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句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猶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吾聞之曰『宿善者不祥』,請舍忽,易章甫,復見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請因以相見也。若必將舍忽、易章甫,而後相見,然則行果在服也。」
公孟:
公孟子戴著禮帽,腰間插著笏,穿著儒者的服飾,前來會見墨子,說:「君子穿戴一定的服飾,然后有一定的作為呢?還是有一定的作為,再穿戴一定的服飾?」墨子說:「有作為并不在于服飾。」公孟子問道:「您為什么知道這樣呢?」墨子回答說:「從前齊桓公戴著高帽子,系著大帶,佩著金劍木盾,治理國家,國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從前晉文公穿著粗布衣服,披著母羊皮的大衣,佩著帶劍,治理國家,國家的政治得到了治理;從前楚莊王戴著鮮冠,系著系冠的絲帶,穿著大紅長袍,治理他的國家,國家得到了治理;從前越王勾踐剪斷頭發,用針在身上刺了花紋,治理他的國家,國家得到了治理。這四位國君,他們的服飾不同,但作為卻是一樣的。我因此知道有作為不在服飾。」公孟子說:「說得真好!我聽人說過:『使好事停止不行的人,是不吉利的。』讓我丟棄笏,換了禮帽,再來見您,可以嗎?」墨子說:「希望就這樣見你,如果一定要丟棄笏,換了禮帽,然后再見面,那么是有作為果真在于服飾了。」

4 公孟:
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紂,卿士費仲,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為天下之聖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為天下之聖人,關叔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公孟:
公孟子說:「君子一定要說古言、穿古服,然后才稱得上具有仁德修養。」墨子說:「從前商紂王的卿士費仲,是天下有名的暴虐之人;箕子、微子,是天下有名的聖人。這是同說古言而或仁德或不仁德的例子。周公旦是天下有名的聖人;關叔是天下有名的暴虐之人,這又是同穿古服而或仁德或不仁德的例子。具有仁德修養,不在于古言古服!況且你效法周而沒有效法夏,你的古,其實并不古。」

5 公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立為天子,其次立為卿、大夫,今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若使孔子當聖王,則豈不以孔子為天子哉?」子墨子曰:「夫知者,必尊天事鬼,愛人節用,合焉為知矣。今子曰:『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而曰可以為天子,是數人之齒,而以為富。」
公孟:
公孟子對墨子說:「從前聖王安排位次,道德智能最高的上聖立作天子,其次的立作卿大夫。現在孔子博通《詩》、《書》,明察禮、樂之制,備知天下萬物。如果讓孔子當上聖,豈不是可以讓孔子作天子了嗎?」墨子說:「所謂智者,一定尊重上天,侍奉鬼神,愛護百姓,節約財用,合于這些要求,才可以稱得上智者。現在你說孔子博通《詩》、《書》,明察禮、樂之制,備知天下萬物,而認為他可以作天子。這是數別人契據上的刻數,卻自以為富裕了。」

6 公孟:
公孟子曰:「貧富壽夭,齰然在天,不可損益。」又曰:「君子必學。」子墨子曰:「教人學而執有命,是猶命人葆而去亓冠也。」
公孟:
公孟子說:「貧困、富裕、長壽、夭折,確實由天注定,不能夠增減它們。」又說:「君子一定要學習。」墨子說:「教人學習卻宣揚『有命』的觀念,就好象讓人包裹頭發,(本來為了戴帽子,)現在卻拿去了他的帽子一樣。」

7 公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有義不義,無祥不祥。」子墨子曰:「古聖王皆以鬼神為神明,而為禍福,執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國安也。自桀紂以下,皆以鬼神為不神明,不能為禍福,執無祥不祥,是以政亂而國危也。故先王之書,子亦有之曰:『亓傲也,出於子,不祥。』此言為不善之有罰,為善之有賞。」
公孟:
公孟子對墨子說:「人存在義與不義的情況,但不存在因人的義與不義而得福得禍的情況。」墨子說:「古代的聖王都認為鬼神是神明的,能帶來禍福,主張『因人的義與不義而得福得禍』的觀點,因此政治清明,國家安寧。自從桀、紂以來,都認為鬼神不神明,不能帶來禍福,主張『人的不義得不了禍』的觀點,因此政治混亂,國家一個個滅亡了。先王的書你也有,那書上講:『言行傲慢,對你不吉祥。』這話是對不善的懲罰,又是對從善的獎賞。」

8 公孟:
子墨子謂公孟子曰:「喪禮,君與父母、妻、後子死,三年喪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數月之喪。或以不喪之閒,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若用子之言,則君子何日以聽治?庶人何日以從事?」公孟子曰:「國亂則治之,國治則為禮樂。國治則從事,國富則為禮樂。子墨子曰:「國之治。治之廢,則國之治亦廢。國之富也,從事,故富也。從事廢,則國之富亦廢。故雖治國,勸之無饜,然後可也。今子曰:『國治,則為禮樂,亂則治之』,是譬猶噎而穿井也,死而求醫也。古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薾為聲樂,不顧其民,是以身為刑僇,國為戾虛者,皆從此道也。」
公孟:
墨子對公孟子說: 「按照喪禮:國君與父母、妻子、長子死了,要穿戴三年喪服;伯父、叔父、兄弟死了,只一年;族人死了,五個月;姑、姐、舅、甥死了,也都有幾個月的服喪期。又在不辦喪事的間隙,誦《詩三百》,又配以舞蹈。如果用你的言論,那么國君哪一天可以從事政治呢?百姓又哪一天可以從事事務呢?」公孟子答道:「國家混亂就從事政治,國家安寧就從事禮、樂;國家貧困就從事事務,國家富裕就從事禮、樂。」墨子說:「國家安寧,如果治理廢棄了,國家的安寧也就廢棄了。國家富裕,由于百姓從事事務才富裕;百姓的從事廢棄了,國家的富裕也就廢棄了。所以治國的事,必須勤勉不止,才可以治好。現在你說:『國家安寧就從事禮、樂,國家混亂就從事政治。』就如同吃飯噎住了才鑿井,人死了才求醫一樣。古時候,三代的暴虐之王夏桀、商紂、周幽王、周厲王大搞聲樂,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因而自身成了刑戮之人,國家也遭到了滅亡,都是由于這種主張造成的。」

9 公孟:
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君子必學祭祀。」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為魚𦊟也。」
公孟:
公孟子說:「沒有鬼神。」又說:「君子一定要學習祭禮。」墨子說:「主張『沒有鬼神』的觀點卻勸人學習祭禮,這就象沒有賓客卻學習接待賓客的禮節,沒有魚卻結魚網一樣。」

10 公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喪為非,子之三日之喪亦非也。」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喪非三日之喪,是猶裸謂撅者不恭也。」
公孟:
公孟子對墨子說:「您認為守三年喪期是錯的,那么您主張的守三日喪期也不對。」墨子說:「你用三年的喪期攻擊三日的喪期,就好象裸體的人說掀衣露體的人不恭敬一樣。」

11 公孟:
公孟子謂子墨子曰:「知有賢於人,則可謂知乎?」子墨子曰:「愚之知有以賢於人,而愚豈可謂知矣哉?」
公孟:
公孟子對墨子說:「某人的所知,有勝過人家的地方,那么,可以說他是智慧聰明的人嗎?」墨子答道:「愚者的所知,有勝過他人的地方,然而難道能說愚者是智慧聰明的人嗎?」

12 公孟:
公孟子曰:「三年之喪,學吾之慕父母。」子墨子曰:「夫嬰兒子之知,獨慕父母而已。父母不可得也,然號而不止,此亓故何也?即愚之至也。然則儒者之知,豈有以賢於嬰兒子哉?」
公孟:
公孟子說:「守三年的喪期,這是仿效孩子依戀父母的情意。」墨子說:「嬰兒的智慧,唯獨希慕自己的父母而已,父母不見了,就大哭不止。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愚笨到了極點。那么儒者的智慧,難道有勝過小●子的地方嗎?」

13 公孟:
子墨子曰問於儒者:「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子墨子曰:「子未我應也。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今我問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是猶曰『何故為室』?曰『室以為室也』。」
公孟:
墨子問一個儒者說:「為什么從事音樂?」儒者回答說:「以音樂作為娛樂。」墨子說:「你沒有回答我。現在我問:『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說:『冬天避寒,夏天避暑,建造房屋也用來分別男女。』那么,是你告訴了我造房屋的原因。現在我問:『為什么從事音樂?』回答說:『以音樂作為娛樂。』如同問:『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說:『建造房屋是建造房屋』 一樣。」

14 公孟:
子墨子謂程子曰:「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程子曰:「甚矣!先生之毀儒也。」子墨子曰:「儒固無此若四政者,而我言之,則是毀也。今儒固有此四政者,而我言之,則非毀也,告聞也。」程子無辭而出。子墨子曰:「迷之!」反,後坐,進復曰:「鄉者先生之言有可聞者焉,若先生之言,則是不譽禹,不毀桀紂也。」子墨子曰:「不然,夫應孰辭,稱議而為之,敏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應孰辭而稱議,是猶荷轅而擊蛾也。」
公孟:
墨子對程子說:「儒家的學說足以喪亡天下的有四種。儒家認為天不明察,認為鬼神不神明。天、鬼神不高興,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又加上厚葬久喪:做幾層的套棺,制很多的衣服、被子,送葬就象搬家一樣,哭泣三年,人扶才能起來,拄了拐杖才能行走,耳朵不聽外事,眼睛不見外物,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又加以弦歌、擊鼓、舞蹈,以聲樂之事作為常習,這足以喪亡天下了。同時又認為有命,說貧困、富裕、長壽、夭折、治亂安危有一個定數,不可增減變化。統治天下的人實行他們的學說,一定就不從事政治了;被統治的人實行他們的學說,一定就不從事事務了,這足以喪亡天下。」程子說:「太過分了!先生詆毀儒家。」墨子說:「假如儒家本來沒有這四種學說,而我卻說有,這就是詆毀了。現在儒家本來就有這四種學說,而我說了出來,這就不是詆毀了,是就我所知告訴你罷了。」程子沒有告辭退了出來。墨子說:「回來!」程子返了回來,又坐下了,他再告訴墨子說:「從前,先生您的言論有可以聽的地方。先生象這樣談論,還不是詆毀禹,連桀紂也都不詆毀了。」墨子說:「不是這樣。能用常習的言詞作回答,又切合事理,可見他的敏達。對方嚴詞相辯,我也一定嚴詞應敵,對方緩言相讓,我也一定緩言以對。如果平時應酬的言詞,一定要求切合事理,那就象舉著車轅去敲擊蛾子一樣了。」

15 公孟:
子墨子與程子辯,稱於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云因焉。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
公孟:
墨子與程子辯論,稱贊孔子。程子問:「您一向攻擊儒家的學說,為什么又稱贊孔子呢?」墨子答道:「孔子也有合理而不可改變的地方。現在鳥有熱旱之患就向高處飛,魚有熱旱之患則向水下游,遇到這種情況,即使禹、湯為它們謀劃,也一定不能改變。鳥、魚可說是夠無知的了,禹、湯有時還要因循習俗。難道我還不能有稱贊孔子的地方嗎?」

16 公孟: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身體強良,思慮徇通,欲使隨而學。子墨子曰:「姑學乎,吾將仕子。」勸於善言而學。其年,而責仕於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聞夫魯語乎?魯有昆弟五人者,亓父死,亓長子嗜酒而不葬,亓四弟曰:『子與我葬,當為子沽酒。』勸於善言而葬。已葬,而責酒於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豈獨吾父哉?子不葬,則人將笑子,故勸子葬也。』今子為義,我亦為義,豈獨我義也哉?子不學,則人將笑子,故勸子於學。」
公孟:
有一人來到墨子門下,身體健壯,思慮敏捷,墨子想讓他跟隨自己學習。于是說:「暫且學習吧,我將要讓你出仕做官。」用好話勉勵他而學習了。過了一年,那人向墨子求出仕。墨子說:「我不想讓你出仕。你應該聽過魯國的故事吧?魯國有兄弟五人,父親死了,長子嗜酒不葬。四個弟弟對他說:『你和我們一起安葬父親,我們將給你買酒。』用好言勸他葬了父親。葬后,長子向四個弟弟要酒。弟弟們說:『我們不給你酒了。你葬你的父親,我們葬我們的父親,怎么能說只是我們的父親呢?你不葬別人將笑話你,所以勸你葬。』現在你行義,我也行義,怎么能說只是我的義呢?你不學別人將要笑話你,所以勸你學習。」

17 公孟: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子墨子曰:「盍學乎?」對曰:「吾族人無學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豈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貴者,豈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貴者,不視人猶強為之。夫義,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視人必強為之?」
公孟:
有一個人來到墨子門下,墨子說:「何不學習呢?」那人回答說: 「我家族中沒有學習的人。」墨子說:「不是這樣。喜愛美的人,難道會說我家族中沒有人喜愛美,所以不喜愛嗎?打算富貴的人,難道會說我家族中沒有人這么打算,所以不打算嗎?喜歡美的人、打算富貴的人,不用看他人行事,仍然努力去做。義,是天下最貴重的寶器,為什么看他人呢?一定努力去從事。」

18 公孟:
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謂子墨子曰:「先生以鬼神為明知,能為禍人哉福?為善者富之,為暴者禍之。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我何故不得福也?」子墨子曰:「雖子不得福,吾言何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子亦聞乎匿徒之刑之有刑乎?」對曰:「未之得聞也。」子墨子曰:「今有人於此,什子,子能什譽之,而一自譽乎?」對曰:「不能。」「有人於此,百子,子能終身譽亓善,而子無一乎?」對曰:「不能。」子墨子曰:「匿一人者猶有罪,今子所匿者若此亓多,將有厚罪者也,何福之求?」
公孟:
有一個在墨子門下求學的人,對墨子說:「先生認為鬼神明智,能給人帶來禍福,給從善的人富裕,給施暴的人禍患。現在我侍奉先生已經很久了,但福卻不到來。或許先生的話有不精確的地方?鬼神也許不明智?要不,我為什么得不到福呢?」墨子說:「即使你得不到福,我的話為什么不精確呢?而鬼神又為什么不明智呢?你可聽說過隱藏犯人是有罪的嗎?」這人回答說:「沒聽說過。」墨子說:「現在有一個人,他的賢能勝過你的十倍,你能十倍地稱譽他,而只是一次稱譽自己嗎?」 這人回答說:「不能。」墨子又問:「現在有人的賢能勝過你百倍,你能終身稱譽他的長處,而一次也不稱譽自己嗎?」這人回答說:「不能。」墨子說:「隱藏一個都有罪,現你所隱藏的這么多,將有重罪,還求什么福?」

19 公孟:
子墨子有疾,跌鼻進而問曰:先生以鬼神為明,能為禍福,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今先生聖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雖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百門而閉一門焉,則盜何遽無從入?」
公孟:
墨子有病,跌鼻進來問他說:「先生認為鬼神是明智的,能造成禍福,從事善事的就獎賞他,從事不善事的就懲罰他。現在先生作為聖人,為什么還得病呢?或許先生的言論有不精確的地方?鬼神也不是明智的?」墨子答道:「即使我有病,而鬼神為什么不明智呢?人得病的原因很多,有從寒暑中得來的,有從勞苦中得來的,好象房屋有一百個門,只關上一個門,盜賊何門不可以進來呢?」

20 公孟:
二三子有復於子墨子學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知者必量亓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
公孟:
有幾個弟子告訴墨子,要從學,又習射。墨子說:「不能。智慧的人一定衡量自己的力所能達到的地方,然后再進行實踐。國士一邊作戰一邊去扶人,尚且顧不到。現在你們并非國士,怎么能夠既學好學業又學好射技呢?」

21 公孟:
二三子復於子墨子曰:「告子曰:『言義而行甚惡。』請棄之。」子墨子曰:「不可,稱我言以毀我行,愈於亡。有人於此,翟甚不仁,尊天、事鬼、愛人,甚不仁,猶愈於亡也。今告子言談甚辯,言仁義而不吾毀,告子毀,猶愈亡也。」
公孟:
有幾個弟子告訴墨子說:「告子說:『墨子口言仁義而行為很壞,』請拋棄他。」墨子說:「不能。稱譽我的言論而誹謗我的行為,總要比沒有毀譽好。假如現在這里有一個人說:『墨翟很不仁義,尊重上天、侍奉鬼神、愛護百姓,行為卻很惡。』這勝過什么都沒有。現在告子講話非常強詞奪理,但不詆毀我講仁義,告子的詆毀仍然勝過什么都沒有。」

22 公孟:
二三子復於子墨子曰:「告子勝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為仁,譬猶跂以為長,隱以為廣,不可久也。」
公孟:
有幾個弟子對墨子說:「告子能勝任行仁義的事。」墨子說:「這不一定正確。告子行仁義,如同踮起腳尖使身子增長,臥下使面積增大一樣,不可長久。」

23 公孟:
告子謂子墨子曰:「我治國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亂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惡能治國政?子姑亡,子之身亂之矣!」
公孟:
告子對墨子說:「我可以治理國家管理政務。」墨子說:「政務,口能稱道,自身一定要實行它。現在你口能稱道而自身卻不能實行,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國家的政務?你姑且先防備你自身的矛盾吧!」

URN: ctp:mozi/gong-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