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泰伯》

Library Resources
泰伯:
【疏】正義曰:此篇論禮讓仁孝之德,賢人君子之風,勸學立身,守道為政,歎美正樂,鄙薄小人,遂稱堯、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論孔子之行,此篇首末載賢聖之德,故以為次也。

1 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王曰:「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歷。季歷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於王季。其讓隱,故無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
【疏】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正義曰:此章論泰伯讓位之德也。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歷。季歷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三以天下讓於王季。其讓隱,故民無得而稱言之者,故所以為至德,而孔子美之也。鄭玄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子仲雍,次子季歷。太王見季歷賢,又生文王,有聖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適吳、越採藥,太王歿而不返,季歷為喪主,一讓也。季歷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髮文身,三讓也。三讓之美,皆隱蔽不著,故人無得而稱焉。」○注「王曰」至「至德也」。○正義曰:云「泰伯,周太王之長子云云」者,《史記吳世家》云:「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辟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泰伯。泰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是泰伯讓位之事也。

2 泰伯: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葸,畏懼之貌,言慎而不以禮節之,則常畏懼。」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馬曰:「絞,絞刺也。」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包曰:「興,起也。君能厚於親屬,不遺忘其故舊,行之美者,則民皆化之,起為仁厚之行,不偷薄。」
【疏】「子曰」至「不偷」。○正義曰:此章貴禮也。「子曰:恭而無禮則勞」者,勞謂困苦,言人為恭孫,而無禮以節之,則自困苦。「慎而無禮則葸」者,葸,畏懼之貌。言慎而不以禮節之,則常畏懼也。「勇而無禮則亂」者,亂謂逆惡。言人勇而不以禮節之,則為亂矣。「直而無禮則絞」者,正曲為直。絞謂絞刺也。言人而為直,不以禮節,則絞刺人之非也。「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者,君子,人君也。篤,厚也。興,起也。偷,薄也。言君能厚於親屬,則民化之,起為仁行,相親友也。君不遺忘其故舊,故民德歸厚不偷薄也。

3 泰伯: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鄭曰:「啟,開也。曾子以為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衾而視之也。」》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孔曰:「言此《》者,喻已常戒慎,恐有所毀傷。」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周曰:「乃今日後,我自知免於患難矣。小子,弟子也。呼之者,欲使聽識其言。」
【疏】「曾子」至「小子」。○正義曰:此章言曾子之孝,不敢毀傷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者,啟,開也。曾子以為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故有疾恐死,召其門弟子,使開衾而視之,以明無毀傷也。「《》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者,《小雅·小旻篇》文也。戰戰,恐懼。兢兢,戒慎。臨深,恐墜。履薄,恐陷。曾子言此詩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毀傷也。「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者,小子,弟子也。言乃今日後,自知免於患難矣。呼弟子者,欲使聽識其言也。

4 泰伯: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馬曰:「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捷。」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將死,言善可用。」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鄭曰:「此道謂禮也。動容貌,能濟濟蹌蹌,則人不敢暴慢之;正顏色,能矜莊嚴栗,則人不敢欺詐之;出辭氣,能順而說之,則無惡戾之言入於耳。」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包曰:「敬子忽大務小,故又戒之以此。籩豆,禮器。」
【疏】「曾子」至「司存」。○正義曰:此章貴禮也。「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者,來問疾也。「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者,曾子因敬子來問已疾,將欲戒之,先以此言告之,言我將死,言善可用也。「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者,此其所戒之辭也。道,謂禮也。言君子所崇貴乎禮者有三事也:動容貌,能濟濟蹌蹌,則人不敢暴慢之;正顏色,能矜莊嚴栗,則人不敢欺誕之;出辭氣,能順而說之,則無鄙惡倍戾之言入於耳也。人之相接,先見容貌,次觀顏色,次交言語,故三者相次而言也。暴慢鄙倍,同是惡事,故俱云遠。信是善事,故云近也。「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者,敬子輕忽大事,務行小事,故又戒之以此。籩豆,禮器也。言執籩豆行禮之事,則有所主者存焉。此乃事之小者,無用親之。○注「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捷」。○正義曰:鄭玄注《檀弓》云:「敬子,武伯之子,名捷。」是也。○注「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將死,言善可用」。○正義曰:案《春秋左氏傳》魏顆父病困,命使殺妾以殉。又晉趙孟、孝伯並將死,其語偷。又晉程鄭問降階之道,鄭然明以將死而有惑疾。此等並是將死之時,其言皆變常。而曾子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者,但人之疾患有深有淺,淺則神正,深則神亂。故魏顆父初欲嫁妾是其神正之時。曾子云「其言也善」,是其未困之日。且曾子,賢人,至困猶善。其中庸已下,未有疾病,天奪之魄,苟欲偷生,則趙孟、孝伯、程鄭之徒不足怪也。○注「籩豆,禮器」。○正義曰:《周禮天官》:「籩人掌四籩之實。」「醢人掌四豆之實。」鄭注云:「籩,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釋器》云:「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豆盛菹醢,籩盛棗栗,以供祭祀享燕,故云禮器也。

5 泰伯: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包曰:「校,報也。言見侵犯不報。」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馬曰:「友,謂顏淵。」
【疏】「曾子」至「斯矣」。○正義曰:此章稱顏淵之德行也。「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挍」者,挍,報也。言其好學持謙,見侵犯而不報也。「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者,曾子云:「昔時我同志之友顏淵嘗從事於斯矣。」言能行此上之事也。

6 泰伯: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可以寄百里之命,孔曰:「攝君之政令。」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大節,安國家,定社稷。奪,不可傾奪。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疏】「曾子」至「人也」。○正義曰:此章論君子德行也。「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者,謂可委託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謂君在亮陰,可當國攝君之政令也。「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者,奪,謂傾奪。大節,謂安國家,定社稷。言事有可以安國家,定社稷,臨時固守,羣眾不可傾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者,言能此巳上之事,可以謂之君子人與?與者,疑而未定之辭。審而察之,能此上事者,可謂君子,無復疑也,故又云君子人也。○注「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正義曰:鄭玄注此云:「六尺之孤,年十五巳下。」言「巳下」者,正謂十四巳下亦可寄託,非謂六尺可通十四巳下。鄭知六尺年十五者,以《周禮鄉大夫職》云:「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以其國中七尺為二十,對六十,野云六尺對六十五,晚校五年,明知六尺與七尺早校五年,故以六尺為十五也。

7 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包曰:「弘,大也。毅,強而能斷也。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曰:「以仁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後已,遠莫遠焉。」
【疏】「曾子」至「遠乎」。○正義曰:此章明士行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者,弘,大也。毅,強而能斷也。言士能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也。「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者,復明任重道遠之事也。言仁以為己任,人鮮克舉之,是他物之重,莫重於此焉。他人行仁,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則死而後已,是遠莫遠焉。

8 泰伯:
子曰:「興於《》,包曰:「興,起也。言脩身當先學《》。」立於禮,包曰:「禮者,所以立身。」成於樂。包曰:「樂所以成性。」
【疏】「子曰:興於《》,立於禮,成於樂」。○正義曰: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脩身,當先起於《》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禮》,然後樂以成之也。

9 泰伯: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疏】「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義曰: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者,以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故也。

10 泰伯: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包曰:「好勇之人而患疾已貧賤者,必將為亂。」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包曰:「疾惡太甚,亦使其為亂。」
【疏】「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正義曰:此章說小人之行也。言好勇之人患疾己貧者,必將為逆亂也。人若本性不仁,則當以禮孫接,不可深疾之。若疾惡太甚,亦使為亂也。

11 泰伯: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曰:「周公者,周公旦。」
【疏】「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正義曰:此章戒人驕吝也。周公,周公旦也,大聖之人也,才美兼備。設人有周公之才美,使為驕矜,且鄙吝,其餘雖有善行,不足觀也。言為鄙吝所揜弃也。○注「周公者,周公旦」。○正義曰:以春秋之世別有周公,此孔子極言其才美而云周公,恐與彼相嫌,故注者明之。

12 泰伯: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孔曰:「穀,善也。言人三歲學,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必無也,所以勸人學。」
【疏】「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正義曰:此章勸學也。穀,善也。言人勤學三歲,必至於善。若三歲學,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必無也,所以勸人學也。

13 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包曰:「言行當常然。危邦不入,始欲往。亂邦不居,今欲去。亂謂臣弒君,子弒父。危者,將亂之兆。」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疏】「子曰」至「恥也」。○正義曰:此章勸人守道也。「子曰:篤信好學」者,言厚於誠信而好學問也。「守死善道」者,守節至死,不離善道也。「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者,亂謂臣弒君,子弒父。危者,將亂之兆也。不入,謂始欲往,見其亂兆,不復入也。不居,謂今欲,見其巳亂,則遂去之也。「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者,言值明君則當出仕,遇闇主則當隱遯。「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者,恥其不得明君之祿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者,恥食污君之祿,以致富貴也。言人之為行,當常如此。

14 泰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曰:「欲各專一於其職。」
【疏】「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正義曰:此章戒人侵官也。言不在此位,則不得謀此位之政。欲使各專一守於其本職也。

15 泰伯:
子曰:「師摰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鄭曰:「師摰,魯大師之名。始,猶首也。周道衰微,鄭、衞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大師摰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有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疏】「子曰:師摰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正義曰:此章美正樂之音也。師摰,魯太師名也。始猶首也。《關雎》,《周南》篇名,正樂之首章也。周道衰微,鄭、衞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太師摰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洋洋盈耳,聽而美之。

16 泰伯:
子曰:「狂而不直,孔曰:「狂者,進取宜直。」侗而不愿,孔曰:「侗,未成器之人,宜謹愿。」悾悾而不信,包曰:「悾悾,愨也,宜可信。」吾不知之矣。」孔曰:「言皆與常度反,我不知之。」
【疏】「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正義曰:此章孔子疾小人之性與常度反也。狂者,進取宜直,而乃不直。侗,未成器之人,宜謹愿,而乃不愿。悾悾,愨也,謹愨之人,宜信,而乃不信。此等之人,皆與常度反,我不知之也。

17 泰伯: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自外入,至熟乃可長久。如不及,猶恐失之。
【疏】「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正義曰:此章勸學也。言學自外入,至熟乃可長久,故勤學汲汲,如不及,猶恐失之也,何況怠惰而不汲汲者乎?

18 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美舜、禹也。言已不與求天下而得之。巍巍,高大之稱。
【疏】「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正義曰:此章美舜、禹也。巍巍,高大之稱。言舜、禹之有天下,自以功德受禪,不與求而得之,所以其德巍巍然高大也。

19 泰伯: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曰:「則,法也。美堯能法天而行化。」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包曰:「蕩蕩,廣遠之稱。言其布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功成化隆,高大巍巍。煥乎,其有文章。煥,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
【疏】「子曰」至「文章」。○正義曰:此章歎美堯也。「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唯堯則之」者,則,法也。言大矣哉,堯之為君也!聦明文思,其德高大。巍巍然有形之中,唯天為大,萬物資始,四時行焉,唯堯能法此天道而行其化焉。「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者,蕩蕩,廣遠之稱。言其布德廣遠,民無能識其名者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者,言其治民功成化隆,高大巍巍然。「煥乎,其有文章」者,煥,明也。言其立文垂制又著明也。

20 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曰:「禹、稷、契、皐陶、伯益。」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馬曰:「亂,治也。治官者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其一人謂文母。」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孔曰:「唐者,堯號。虞者,舜號。際者,堯舜交會之間。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間,比於周,周最盛,多賢才,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大才難得,豈不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包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
【疏】「舜有」至「已矣」。○正義曰:此章論大才難得也。「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者,言帝舜時,有大才之臣五人,而天下大治。五人者,禹也,稷也,契也,皐陶也,伯益也。「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者,亂,治也。周武王曰:我有治官之臣十人者,謂周公旦也,召公奭也,太公望也,畢公也,榮公也,太顛也,閎夭也,散宜生也,南宮适也,其一人謂文母也。「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者,記者舉舜及武王之時大才之人於上,遂載孔子之言於下。唐者,堯號。虞者,舜號。際者,堯舜交會之間也。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間,比於此周,周最為盛,多賢才也,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大才難得,豈不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者,此孔子因美周文王有至聖之德也。言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也。○注「孔曰:禹、稷、契、皐陶,伯益」。○正義曰:案《史記》及《舜典》,禹名文命,鯀之子也,舜命作司空,平水土之官也。稷,名棄,帝嚳之子也,舜命為后稷,布種百穀之官也。契亦帝嚳之子也,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司徒,布五教之官也。皐陶,字廷堅,顓頊之後,舜命作士,理官也。伯益,皐陶之子,舜命作虞官,掌山澤之官也。○注「馬曰」至「文母」。○正義曰:云「亂,治也」。《釋詁》文。云「十人,謂周公旦」以下者,先儒相傳為此說也。案《史記·世家》云:周公名旦,武王之弟也,封於魯,食菜於周,謂之周公。召公名奭,與周同姓,封於燕,食邑於召,謂之召公。「太公望,呂尚也,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魚釣好周西伯。西伯將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勑?知切,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太師」。劉向《別錄》曰:「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號。《孫子兵法》曰:「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則牙又是其名字。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畢、榮皆國名,入為天子公卿。畢公,文王庶子。太、閎、散、南宮皆氏。顛、夭、宜生、适皆名也。文母,文王之后,大姒也,從夫之謚,武王之母,謂之文母。《周南》、《召南》言后妃夫人者,皆是也。○注「孔曰」至「然乎」。○正義曰:云「唐者,堯號。虞者,舜號」者,《史記》諸書皆言,堯、帝嚳之子,帝摰之弟,嚳崩,摰立。摰崩,乃傳位於堯。《書傳》云:「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遂以為號,或謂之陶唐氏。《》曰:「惟彼陶唐。」《世本》云:「帝堯為陶唐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案經傳,契居商,故湯以商為國號。後盤庚遷殷,故殷、商雙舉。歷檢《書傳》,未聞帝堯居陶而以陶冠唐。蓋以二字為名,所稱或單或複也。舜之為虞,猶禹之為夏。《外傳》稱禹氏曰有夏,則如舜氏曰有虞。顓頊已來,地為國號,而舜有天下號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肅云:「虞,地也。」皇甫謐云:「堯以二女妻舜,封之於虞,今河東太陽山西虞地是也。」然則舜居虞地,以虞為氏。堯封之虞,為諸侯。及王天下,遂為天子之號。故從微至著,常稱虞氏。○注「包曰」至「至德」。○正義曰:云「殷紂淫亂」者,紂為淫亂,《書傳》備言,若《泰誓》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之類是也。云「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者,鄭玄《詩譜》云:「周之先公曰太王者,避狄難,自豳始遷焉,而脩德建王業。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為西伯。至紂,又命文王典治南國江漢汝墳之諸侯,是謂文王,繼父之業為西伯也。」殷之州長曰伯,謂為雍州伯也。《周禮》「八命作牧」,殷之州牧蓋亦八命。如《旱麓》傳云:「九命然後錫以秬鬯圭瓚。」《孔叢》云:「羊容問於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而二公治之,謂之二伯。周自后稷封為王者之後,大王、王季皆為諸侯,奚得為西伯乎?』子思曰:『吾聞諸子夏云,殷王帝乙之時,王季以九命作伯於西,受圭瓚秬鬯之錫,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此諸侯為伯,猶周、召分陝。皇甫謐亦云:「王季於帝乙殷王之時,賜九命為西長,始受圭瓚秬鬯。」皆以為王季受九命作東西大伯。鄭不見《孔叢》之書,《旱麓》之箋不言九命,則以王季為州伯也。文王亦為州伯,故《西伯戡黎》注云:「文王為雍州之伯,南兼梁、荊,在西,故曰西伯。」文王之德優於王季,文王尚為州伯,明王季亦為州伯也。《楚辭·天問》曰:「伯昌號衰,秉鞭作牧。」王逸注云:「伯謂文王也。鞭以喻政,言紂號令既衰,文王執鞭持政為雍州牧。」《天問》,屈原所作,去聖未遠,謂文王為牧,明非大伯也,所以不從毛說。言「至紂又命文王」者,既以繼父為伯,又命之使兼治南國江漢汝墳之諸侯。《周本紀》云:「季歷娶大任,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後果受命為文王也。云「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服事殷」者,鄭玄又云:「於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荊、豫、徐、楊之人咸被其德而從之。」鄭既引《論語》三分有二,故據《禹貢》州名指而言之,雍、梁、荊、豫、徐、楊歸文王,其餘冀、青、兖屬紂,九州而有其六,是為三分有其二也。《書傳》云:「文王率諸侯以事紂。」是猶服事殷也。紂惡貫盈,文王不忍誅伐,猶服事之,故謂之至德也。

21 泰伯: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孔曰:「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己不能復間厠其間。」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馬曰:「菲,薄也。致孝鬼神,祭祀豐絜。」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孔曰:「損其常服,以盛祭服。」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包曰:「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為成,成間有洫,洫廣深八尺。」禹,吾無間然矣。」
【疏】「子曰」至「然矣」。正義曰:此章美夏禹之功德也。「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者,間謂間厠。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已不能復間厠其間也。「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者,此下言其無間之三事也。菲,薄也。薄己飲食,致孝鬼神,令祭祀之物豐多絜靜也。「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者,黻冕,皆祭服也。言禹降損其常服,以盛美其祭服也。「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者,溝洫,田間通水之道也。言禹卑下所居之宮室,而盡力以治田間之溝洫也。以常人之情,飲食務於肥,濃禹則淡薄之;衣服好其華美,禹則麤惡之;宮室多尚高廣,禹則卑下之。飲食,鬼神所享,故云致孝;祭服備其采章,故云致美,溝洫人功所為,故云盡力也。「禹,吾無間然矣」者,美之深,故再言之。○注「孔曰:損其常服,以盛祭服」。○正義曰:鄭玄注此云:「黻,是祭服之衣。冕,其冠也。」《左傳》「晉侯以黻冕命士會」亦當然也。黻,蔽膝也。祭服謂之黻,其他謂之韠,俱以韋為之,制同而色異。韠,各從裳色。黻,其色皆赤,尊卑以深淺為異,天子純朱,諸侯黃朱,大夫赤而已。大夫以上,冕服悉皆有黻,故禹言黻冕。《左傳》亦言黻冕,但冕服自有尊卑耳。《周禮司服》云:「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衮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左傳》士會黻冕,當是希冕也。此禹之黻冕,則六冕皆是也。○注「包曰」至「八尺」。○正義曰:「方里為井,井間有溝,溝廣深四尺。十里為成,成間有洫,洫廣深八尺」者,案《考工記》:「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𤰝。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鄭注云:「此畿內采地之制。九夫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及公邑。三夫為屋。屋,具也。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以出賦稅。共治溝也,方十里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稅,緣邊一里治洫。方百里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稅,緣邊十里治澮。」是溝洫之法也。

URN: ctp:lunyu-zhushu/tai-bo